通常我只会回答说:「自己摸索的。」 「喔!那你是素人艺术家喽!」「哇!好厉害,可以无师自通!」
每当面对这个像是打开货柜时只能得见出来的货箱表面问题时,心里总是记起曾看过的报纸内容:《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第一次见到朱铭,就问错话,当时他问朱铭:「你的雕刻跟谁学的?」朱铭马上回李远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学来的吗?我不是学来的,是修来的。」》
我想用这个「修」字,就可以完全解释全局,成为再清楚不过的答案了。这世间成功的结果与美好事物绝大部份都得是要靠自己花好长一段时间逐步的「修」才能完成的,即便在师门之下,也需要独自努力,与原生背景、年龄、资历,似乎也不太存有正面直接的关系。「修」是静置、等待时间酝酿成味的过程,也可能是在千头万绪中逐渐翻打理顺出来的路径,或经由反覆练习相同动作后的自发直觉,还是透过不断尝试与犯错经验下而得出的结论。
一开始只是认为才华不该被浪掷在索然无味的商业广告环境里,在脆弱又紧张的人际关系中载浮载沉,或是迷失于可有可无的物质经验,于是开始计画准备脱逃,同时也想寻找一门可以做为终身职司的工作。从一小树枝开始削起,练习磨刀、刨削等等基础技巧,逐步增添必需的手工具与电动设备,在工作空档与假日时躲进自己架构出来的安全空间里独自试误、摸索。从单项细节课题开始做起,就借着收集来的木工资料当作是武功秘笈来苦练,逐步的学习成型的门道。由于之前的美术成长训练,所以在形态发想及形体掌握这关会较为顺畅些,至于技法的部份也就别无他法,只有不断不断的琢磨锻炼,在实做中学习,直到熟练为止。偶尔也会去向人请教,听听经验,浓缩他人长时间的结论也是极为重要的。我的「师」不一定是人或是机构,也可是书上详载的教学内容、观看拆解后家具零件的细部样貌、以及从实作经验中跌跌撞撞出来的痛苦成效。
木工这门课最为动人之处是无论何种情况之下,面对眼前的材料时都只能从一而终的专注认真和精确准实,按步就班的把流程布局走完;也尽可能的控制心绪在良善的状态,让直线传动的时间带领生命进入未知的领域,品尝用力绞揉后的甜美汁液,同时也在等待发酵的过程同时让许多过不去的事情得到重新翻解消化的机会。
有许多人会问:「你木工是哪里学的?」
上帝的勋章 心要和手一起思考与劳动,而手掌起的茧正是上帝所赐予的勋章。
脑海里有张深刻的图,那是在一本介绍关于GeorgeNakashima的书册里,在其自宅墙面上约有个半人高的直式卷轴,整张画面里就只有用墨线白描出的右手线条,类似握持工具的蜷曲形状,苍老、浑厚、纤巧、也带着纯粹的热情,仿佛就是这位带动美国工艺运动先驱者的直接写照,而这也可能就是中岛先生所遵从的信仰吧。同时这也是我的信仰。
我也曾与七十几岁的老木匠握过手,我相信那个完透的粗造茧面才是真正的手感,是用一生时间所换来的。这几年下来我也有了一些,只是还太新太少,甚至过于单薄,像跟随我的年轻工具。
一直以为能用双手来工作的人是极其幸运的。劳动者不局限于口说范围,还更增加了专属于手感的语言路径,在各种微细繁杂的作动中,让原始敏锐的感官来深化自然的秩序,赋予我们有能力去完成尚未界定的物质状态,然后创造诗意情境。手活络了工具的温度,在做动时灌注浓厚的情感,满足活力十足的实验探索;而思想也藉由手的辅助让面貌更为具体完整,也使得原本只是在脑海里混杂场面能逐渐的理顺、明朗出来,具体呈现出丰盛动人的成果。所以逐渐的培养将材料、工具、双手以及心灵维持在和谐关系的状态之中,并与日常接触,充分经营。此时手掌中生成的茧正逐一详细的记录这个过程。
至今没有任何的器械发明能取代双手,手在做动之中所蕴含的思想力以及传达出来的人生意味,并非是冷硬无情的机器结构所能想像。当我们早已厌倦量产作业产出物件过于同质化的无机(无趣)充斥生活周遭时,我们清楚,在集体逃亡式的走向同一端点,而在另一边总还是会衍生出平衡的力量——手的力量。心里面出现呐喊需要时双手依旧有能力将我们放回文明的历史轴线上,至少不会偏离太多。
双手会带给我们答案,也就是相信了所以才能支持到现在,并计画维持到双手不能再动为止。 材皆可用 材,木挺也。凡可用之具皆曰材。《说文》段注
只要是木都是美好的,不论是树种的分别或是材积大小。在物理性质与美感呈现上,每块材料都保留着长期在森林中的成长过程,并俱有独一无二的面貌,虽然这代表的是树木的倾倒与死亡,若是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态来善待材料并慎加利用,不仅能丰盛生活,也会借此来帮助我们映照出理解生命形态的路径。
之所以称得上良材主要还是在于理性的物理性质条件,强度(韧性)上是否耐于磨擦冲击,不易翘曲反张和开裂,耐腐防虫性,施工及涂装性质良好。至于影响价值最大的美观(感),我认为这是很个人经验的,不涉及本质,自由就好,只是别被市场或群体气氛喂养品味,像是对于流行时尚的迷惑。
针一级:扁柏、红桧、肖楠、峦大杉、台湾红豆杉等属之。
针二级:台湾杉、台湾冷杉、台湾云杉、台湾铁杉、松类及其它天然生针叶树属之。
濶一级:乌心石、牛樟、台湾榉、黄连木、台湾擦树。
濶二级:青刚栎、锥果栎、樟树、赤杨、木荷、光蜡树、茄苳、苦楝。
濶三级:台湾云叶、枫香、相思树、山麻黄、江某、楠类、香桂、九芎、龙眼、赤皮
目前官方并无统一的分类公布,各家说法不一,只是对于一级材料的认定大致雷同。偶而我会收集到一些被冠上「杂木类」头衔的材料,如石槠、短尾叶石栎,铁刀木、白桐、毛柿等等,然而在完成后所呈现出的素雅感受也不亚于在市面上早已被高价炒作的明星级材种,甚至更加超越。我想,重点还是人,就像是厨艺精湛的好厨师,不一定就只能藉由高档食材才能营造出美味,即便是面对再平凡不过的生果野菜,依旧还是能做出感人的好料理。
常听到一些对于木材的错误认知,譬如越硬的越好、不求证就自行创造的新名称、哪个材料好或不好、这种材料该或只能如此处理‥‥等等令人眉头紧皱的说法,有时我会感叹为何人们总是将自己处在价值对立的上方,集体的追寻一种不寻常的脱序病态,放弃其它方向的关照,单一、直接、粗鲁的紧抓些固定而狭隘的价值。
改变的力量还是在于观念的演进,材皆可用与适材适所传达出的讯息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细细思索,用实际的验证执行来探索更为精确的结果。
由于我对于作品的观念中并无尺寸大小的限制,通常是一块材料从大到小尽其可能的利用到底,到最后只剩下边材或是无法使用之处,而这些碎块最后也成为在冬季酷寒中投入壁炉中烤火取暖的来源。木材真是伟大啊!连最后一刻也都还是带给人们温暖。(木屑及炭灰也是很好的园艺肥料喔!) 消失的白线 钝弱的刃口,会有一道光折射出的白线,遮蔽了通往美好之路。
在细木工作业里刨刀应是第一主角—粗刨整胚,中刨修型,细刨留光,运用之广可说是木工之魂了。工匠们了解其重要价值,就得经常搪磨刃口;而工匠本身也得依此定律调配自身以维持最佳状态,使之绝对专注、稳定一贯,像手中永远锋利的刀。
缓缓提起刀身,反钢面朝下,与磨石保持25至30度角做前后往覆式移动,渐渐的将清水化成黏泥。次翻转平放钢面再磨直至毛边去除,如此二至三次直至白线消失,呈现精确微妙的浅笑线条,然后上油润滑。精磨后的刃口掠过木材时会发出清脆响亮,抛离出的轻透木片则在空中飘漩漫舞,非常迷人。
工具仿佛是有生命的个体,在经历前人不知回数的用心改良与铸造师生命片段付出之后才能演化到现今样貌,然后被赋予各自的特殊风格与自由形态,协助我们完成工作,通往美好之路。所以我们对于工具发出内心最虔诚的敬畏与尊重,因为工具让我们不骄傲。我曾见过上好刨刀被不磨刀的人收纳沦为装饰品,用表面的斑驳锈蚀与角落积尘发出无声抗议。不磨刀的人是没有资格拥有刨刀的,这让我想起一个曾听说的故事:『收藏八十几岁退休职人手工具的拥有者,最后因为无法像老人家付出相对热忱与情感来维持,心中感到难受导致最后放弃了这项嗜好,而这批工具竟还保持着当初的锋利‥‥。』
我想我不会轻易的让别人拥有我的工具(目前是不可随意碰触的),他们也可能会随着我的身后一起结束,这些在研磨时承载着心中感受、记忆的集合体,要再加到另一个生命上,是很沉重的。
有许多人会问:「你木工是哪里学的?」
双手的延伸 在细木工作业里手工具(或称「手操工具」、「利器工具」)的使用占有相当重要的部份,要流畅顺利的完成,就必须依靠手工具在木材上熟练灵活的运动才行。这包含许多如划、刨、削、凿、磨、锉、刮、钻、捶‥‥等繁复动作。
以现今的观点来看,手工具依旧能创造出属于其专有义义,并超越机械成形的范围。我仍旧比较偏好于经由手工具所发展出来的意味,慢速、细致、和谐的施工,自由散发出较有温暖人味且具有机性质的作品。所以只将粗形以机械加工后,接着还是以手工具进行多数作业。
手工具接续了「传统精神」,活络双手,提供与材料之间的对话媒介,并能轻易的越过表面,直接创造出结果与价值。在日本有种称之为「指物」的木工分项,就是几乎只使用手工具来进行作业的传统技法,着重在极为精致的微小细节之上,在我刚开始学习木工时即为此深深着迷。
手工具依用途来分类:
画线度量工具—画线刀、画线规、割刀、墨斗或笔、分规、游标卡尺、直尺、角尺、自由规‥‥。
敲击工具—手锤、冲。
刨削工具—刨刀(平刨、圆刨、曲刨、槽刨、崁刨)
锯割工具—手锯、双面锯、夹背锯、
凿削工具—平凿、扁凿、圆凿。
刮削磨光工具—刮片、刮刨、锉刀(圆锉、半圆锉、扁锉、方锉、棘齿锉)
研磨工具—砥石、砂纸。
雕刻工具—雕刻刀(平刀、圆刀、斜刃刀、曲刀)
其他如木工夹具、车指工具、安全及便利工具等。
这些工具大多收纳在特有木制工具柜中或排列在我伸手可及的方便位置,成为工房里的华丽背景,与上好的木料静静的陪伴我的木工旅程。有时我会放下工作,帮他们上油、研磨、整理,看着他们经由双手长期摩擦接触而日渐生成的光泽而感到幸福,我想这也许就是属于再纯粹不过的伙伴关系吧! 一个人的木工 现在来正名一下吧!
我们目前对于「木工」一词仍停留在一个比较笼统模糊的印象,好像做木的人都叫木工,但实际上可将其分成许多种类来介定其工作内容。修饰木工(FinishCarpenter),指的是搭配正在兴筑的屋舍中之施工工匠。细木工(Cabintmaking),为使用手工具与手操作机具之专业制造家具工匠。雕刻木工(Engraver),多为使用消去法将木材造型之工匠,如佛像、装饰艺品。其他如木模工匠、造船工匠等等……。
我是细木工,而且是一个人的细木工。从设计发想、制图、画线、刨型、制榫、胶合、砂磨、涂装、甚至到贩售都是自己一人逐步独立完成。这其中包含自我思考想像、生活体验、以及对于环境的反省折射。将这些琐碎凌乱的小部份收集起来,然后整理加工成安置在「生活各处」的「道具」,我想这是我与他人的差别吧。也可说是比较「传统」的细木工,那个人与人还和平相处的美好时代才会有的产物。
一个人的细木工是注定寂寞,没有同伴的交谈嬉闹,也没有顾客光临时的温馨场面,那么漫长的时间俨然成为了重要角色,每一道工序都得用时间换取,专注的等待自己的双手将时间渡过,直到完成。而生活里的各种喜、怒、哀、惧等各种情绪也随之被拖长,只能靠着渐渐露出的进度悄悄的被沉淀、淡化、打散。
不太会去跟别人解释我现在所做或为何而做,那是因为在台湾这已是即将面临消失解体的古老行业。也或许是我的看法不合时宜,与大多数人所想的不太一样所致,有时想尽力告诉别人,却往往越说明不清而产生误解。在国外也还有许多与我思维方式类似的工作者,而他们身后的社会也同样的支持容纳这种世代相承的生活观点,反而在这里还先得要理清自己的存在可能,想办法告诉大家一条可以通达的路径,闪躲那些质疑或尖酸苛薄的语言!所以渐渐的,我倾向不多用语言解释。
一件好的家具不只能服务生活,也许还能帮助改变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看法,这点我仍深信不疑。手中的工具与材料仍然指引着正确方向,按部就班的慢慢做、老实卖。
几位与我相交已久的收藏者,我感谢他们能长期的支持我继续走下去,坚固顽强的实现当初的承诺。
有许多人会问:「你木工是哪里学的?」
我们的木 我们拿尺在地图上在台湾的位置画一条横线,会发现绝少有地区像台湾这样拥有广大森林面积的地方。在这座岛上有近六成的比例是茂密葱郁的森林,这其中蕴含相当丰盛的林相变化及林产资源。早期在经济拮据时期我们开发林场输出木材以维系生活,自民国八十一年已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转而采取的是造林与护林政策。当年的伐木有其时代背景意义,现在我们认为如何将树木留在山上才是理所当然的发展。
我大多是使用台湾的木材,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基于环保考量,而非选项。我们不知道那些进口材料中有没有来自于消失的原始雨林或是因此而成为助长财团垄断资源的帮凶,也许可以不要多想,但会良心不安。在国外有FSC认证组织,即表示木材是来自次森林或人工种植的森林,不是从原始森林肆意砍伐而来,但市面并不多见且材料选择有限。台湾的材料在各项性质评比里不亚于进口的高级木料,最重要的这是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所孕育和共生的资源,也因此多了一味感情因素。现在大家所强调的全球化之下的在地价值,使用我们自己的材料来完成生活也是最佳体现方式。
现在要找到台湾的木料有三种路径:
1.旧料——将拆卸下来的建筑梁柱或老家具面板桌脚,拔钉、去漆、表面重新刨型整理。
2.老料——寻找停业木工厂未用的堆置材料,但需要绝佳的运气。
3.林务局合法标售的漂流木。
由于物稀为贵的因素,台湾木材的市场行情不断攀高走俏,行家竞相珍藏哄抬,虽然这些尺寸不一的材料只适合少量的制作无法大量应付规模生产,但台湾木材仍是市场首选。
主要的材料分类如下,关于详细性质日后再慢慢介绍:
针叶树:扁柏、红桧、台湾肖楠、峦大杉、台湾杉、台湾红豆衫、铁杉、杉木、柳杉、台湾云衫、台湾冷衫、台湾五叶松、台湾二叶松、华山松、琉球松‥‥
濶叶树:牛樟、乌心石、台湾檫树、黄连木、台湾榉、青刚栎、樟树、台湾赤杨、木荷、光腊树、苦楝、茄苳、短尾叶石栎、铁刀木、台湾云叶、相思树、山麻黄、大叶楠、红楠、香楠、龙眼、九芎、
香桂、毛柿‥‥
每一块材料都是不均质性的,即便是同一树种也都拥有各自的面容;有些开朗壮阔,也有些孤静含蓄。常常我在找寻材料的同时,细细的观看与聆听来自于或人或木所诉说的来由出处故事,这是很享受的。
有许多人会问:「你木工是哪里学的?」
原木的信仰 原木就是原木
我们还是把木定义在「原木」上,指的是由森林造材而来加以剖切制材的「天然原木」。一般分为圆材、角材及割材,以人工或自然干燥后直接加工制作成形,将木的表情个性直接的表现出来。
另一种为人工合成材料,如合板、三夹板、密集板等等,是将低价的木材用尿素树酯化合物相互胶合或压制而成,有些甚至在表面加上塑胶化妆板或木皮,多数运用于必须大量且低价的装潢现场及量化家具上,目前市面上的家具多属此类。而这些材料与其涂料会散发出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化学物质,如甲醛、铅、砷等等,甚至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挥发完尽,造成许多慢性疾病的潜在杀手。此类材料在制成时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如果不想当人体空气清静机,也为了保护环境,就使用原木吧!只要有准确的榫卯结构,加上安全自然的涂装及友善对待的使用方式,时间越久就会越散发出厚拙迷人的自然光彩。
过去的人,选择家具的观点首重实用、耐用,也就是将时间因素加入考虑,慎重严密的挑选会陪伴一辈子的好伙伴,甚至还可传下一代使用。虽然原木的成本比合成材料高价,但以各种观点加入考量,原木还是比较划算且聪明的选择。
我们在原木中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延伸了生活并留下记忆的痕迹。 有木的生活 绝少人是不爱木的,因为那与我们是来自于森林的原始记忆有关。人树之间也包含着对于生命意义的故事,自古以来也一直广泛的被流传、歌颂。人们使用木材来帮助生活,从狩猎工具开始到建筑屋舍、家具、纸类、生活道具、到现代新科技的开发,也都与木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木材给人直接的感受是温暖、素朴、舒适、洁净、柔软、独特的,在平顺的木纹里,类似肌肤的触感中,也能有安抚人心、调整情绪的基本功能。木的属性有着其他的材料法取代的特性:吸湿、保暖、耐燃、且具弹性张力、同时释放优雅香气。
木材同时也是可以回收与循环的天然资源,一件经久耐用数十年的建筑器具,同时也保护森林的成长,也是充分让时间来维持生态平衡的最佳方式。比起其他材质如钢铁、塑胶、玻璃…等,更能减少对于自然的消耗浪费。只要有正确的林业政策及用量管控,适材适所,善工善料,就能让这个来自于森林的美丽馈赠永续经营,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 木工笔记本|关于木工 我习惯在两三个地方放着笔记本,以方便日常或是工作时随手就能记下浮现出来的想法。这个动作像是把许许多多的零碎小物件先收集起来,丢到一个大篮子里,等着之后再仔细分项整理的过程,很有意思,也极为重要。
也许是物件造形、花园里的植物线条、随笔胡乱涂鸦、或者单纯记录些文字、片段感受。我会在其中筛选出可以继续发展的方向,然后进化到下一个阶段的思索。
不得不感谢过去的绘画训练,这让在涂涂写写时能够转化顺畅,手脑协调,也让木工作业有个清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