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榫卯结构之燕尾榫
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榫卯结构之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梯台形的榫可以使工件的角部高强度接合,避免在受力时脱开。因为其良好的力学性能,燕尾榫在木制家具中十分常见。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燕尾榫的家具,出土于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陵墓中。
榫卯结构之燕尾榫
燕尾榫根部窄,端部宽,呈大头状,这种做法在古建筑中称为“乍”,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称为“溜”。放乍,是为了使榫卯有拉结力。收溜,是为了在下落式安装时,愈落愈紧,以增加节点的稳定性。
燕尾榫的由来历史非常久远,在很久很久以前,鲁班爷接受了一项关于建立一所风水亭的任务。鲁班爷当时想:“现今已经建造了这么多亭子,我应该建一座别有风格的!”三个时辰过去了,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建筑方式,却已至晌午了,鲁班爷的妻子就特地为他做了一条整鱼,用筷子的一头扎进鱼嘴另一头托鱼尾将这条鱼放在盘子里。鲁班爷看见后,眼前一亮,大声叫道:“有了,太妙了!”于是,鲁班爷就把小亭子的柱子设计成有两条鱼相对,由一棵柱子分别由鱼口相接,鱼鱼相望,连连有余。初步方案订下来了,但是怎样连接才更有力呢?当他进入了沉思时,突然耳边传来了小燕子声嘶力竭的惨叫声,打断了鲁班爷的思绪。
抬头看见一只可爱但已受伤的小燕子挂在了两根晾鳔的绳子上,鲁班爷非常心痛,轻轻地把小燕子取下来。他发现小燕子的后尾呈八字形的卡在了两绳之间。他立刻召唤夫人给小燕子包扎好伤口,放在棉花上,每天照料,直至伤愈回归大自然。在这段时间里,鲁班爷从中又受到启发,由此就萌发了用燕尾方式连结两条鱼头部的想法,使之更有竖劲和抗衡力,而这一结构方式被他命名为“燕尾结构”。
榫卯结构之燕尾榫
燕尾榫被发明之后,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家具之上,到明清时期,燕尾榫被发挥到极致,尤其在家具上,燕尾榫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方式,如带托泥的古典家具中,大多是凿眼或栽木肖使腿与托泥相连。而宫廷造办处的家具珍品的结构是由托泥的两条边各出一半燕尾,而腿子的下端出梯形榫,在这种家具只上半部组装好后,腿子与托泥组装在一起形成合拍燕尾榫卯。这种结构方式只要托泥不散架,腿子就永远不会与托泥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