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呢,瞎掰原来是一整块木头,后来被分解成四块,通过精准的计算与打磨雕刻,这四块木头仍然两两相连、环环相扣。
似乎,唯一能将瞎掰熟识于心、并制作中寻找生活乐趣的人。经过严谨的划线,制作瞎掰的进程只是完成了准备工作,更大的挑战、更惊人的技艺马上要开始。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
只有亲手去接触它,体会它,爱上它,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瞎掰就是这样一门手艺,它也见证着手工艺人的智慧。
“瞎掰”这物件,打开后能当板凳,睡觉时能作枕头,上面雕刻有各种寓意丰富的图案与文字,既可供收藏赏玩,又便于携带,一物多用、方便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看名字土,“瞎掰”可结构复杂并不寻常。从侧面看是彼此相连的三部分,其实它由一整块木板精制加工而成,能支、能合、能坐、能枕,几乎囊括了木匠活所有的手艺。其制作原理就像人的两只手,枕面是掌背,中间好像手指在关节处交叉咬合在一起,模仿人手折掰的姿势。基本上是“以缺补缺”,一锯下去,两个面应是相互吻合,天衣无缝;一凿下去,要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成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
“瞎掰”的制作巧妙,是古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象征,也昭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什么木质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瞎掰”,通常选用无疤、无虫眼、韧性好、密度大的优质硬木材料(如小叶椴、紫椴和花梨木等),最好先放进大锅加入盐水蒸煮二十个小时以上,然后再放置阴凉处自然风干。具体制作时,要先在板材上画好槽、梁,之后历经锯、刨、磨、钻、雕、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方能成形。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
“瞎掰”制作工艺的基本特征:一是抽象与具象结合,与诸多具象的传统木制手工艺品不同,“瞎掰”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细细品味仍可感到它的形象化特征。二是阴阳、动静互补。“瞎掰”如同世间自然万物一样,是一个阴阳共存的统一体,静、动结合,静为阴,动为阳;卯为阴,榫为阳;张为阴,合为阳;折叠起来,又恰似阴阳合壁,继而循环往复,如日月交叠,寒暑变更。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